腾冲蒲川:把春天揉进茶里,把思念揉进心里
“走南闯北口中总是家乡音,谈天论地杯中总是蒲川茶”。对于很多腾冲人来说,装在绿色塑料袋里的“清凉山磨锅茶”可能是他们对于茶最深刻也最亲切的记忆。
饭后茶余的傍晚,亲朋好友谈笑风生的夏夜,无数个日夜不作声的陪伴,它早已印在了腾冲人的味蕾上,成为腾冲人难以割舍、引以为豪的家乡味道。长成于蒲川山林间的茶叶也曾伴随过多少外出求学的学子,外出闯荡的年轻人,带给他们家乡的温暖。
群峰重叠,云雾缭绕,蒲川乡位于腾冲市南部,地处丘陵河谷地带,年均降水量1486毫米,多高山丘陵,大部分地区多雾,全年有雾日近百天,加之年温差小,昼夜温差大,漫射光多,形成了适宜茶树生长、茶叶品质优良的气候条件。
蒲川历史悠久。南诏时期,有当地蒲族居住,故取名“蒲窝”。因龙川江、大蒲窝河、小蒲窝河三条河流形似川字而得名“蒲川”。这里有青山绿水,更有万亩茶园,是走进大自然,品味茶文化的绝佳之地。
蒲川茶叶种植的历史悠久,明洪武年间(1368~1398),蒲川开始种植阿隆姆变种茶,据《腾越州志》(清乾隆五十五年土产篇载,当时蒲窝鲁姓和赵姓人氏种茶。民国元年(1912),龙江绅士封镇国(沛藩)开辟龙江茶区。民国12年(1923),其子封维德(封绍藩)继承父业,在龙江沿岸蒲川推广种茶。当时蒲川茶叶种植面积约百余亩,为农户零星种植,自养自采,自制自食:有少量农户专门种植,加工出售,每年可出五六十驮。
民国29年(1940),农商总长李根源在腾冲禁烟变革时期,写信给蒲川乡绅谷应生道:“腾火山千年,烟山变茶山,一户千株茶,户户衣食丰。先人遣绪从事茶业,兹值禁种鸦片之际,特于地方人士组织茶业生产,推广种植,以期增加产量,复兴农村,惟于栽培制造,未得良法适当,今司政善滇省茶业开办,云南茶技术人员到练所特选拔学员专诚就学”。谷应生遵循李根源指示,从窜龙引进封家大叶茶种子在蒲川推广种植,使当地茶业有了一定发展,后李根源写诗赞曰:“群茶叠翠拥窜龙,茶树青青绣谷中,采得毛尖十八担,巡司播种已收功”。
在蒲川,家家户户种茶,人人都跟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人们种的是茶、喝的是茶、吃的也是茶、聊的还是茶,每一个蒲川人都跟茶有着不解的情缘。厚重的茶文化,是几代人的持续坚守、是人与茶的深入交往,才使蒲川人离不开茶、让茶致富了蒲川人。
在蒲川土地上长大的孩子不会忘记甑子饭的清香,也不会忘记在茶林间牧牛的童年时光,牛在茶林间自由自在,林间的树荫下飘着淡淡茶香。近一百年过去了,茶,一直是蒲川的民生所系,也逐渐变成了蒲川的风土人情,成为腾冲人对于故乡的一份寄托,也正是这份情怀,茶乡蒲川成为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,成为一杯值得细细品的茶。
在蒲川的茶文化研学制作基地,可以穿梭于茶林之间,做一回采茶姑娘,可以了解茶叶萎凋、杀青、揉捻、干燥等一系列的制茶过程,感受茶叶在手心的变化,在老九区茶叶制作加工所贡献创意、学习茶饼的制作包装。
经历了辛劳的茶叶采摘、精妙的茶技加工之后,在充满温度的茶文化研学馆中品清茶,学茶经、看茶艺,嗅着茶香,听茶艺老师讲解绿茶、黄茶、黑茶、白茶、红茶、青茶六种茶的区别,认识茶则、茶针、茶漏、茶夹、茶匙、茶筒茶道六君子,了解茶饼“357”的文化渊源和深厚内涵。在一杯清茶中体悟着人生甘苦,感受着人生韵味。
“文化是茶的灵魂,茶是文化的载体”,蒲川茶文化包涵的是一种把热爱融进了生命的情怀。从采摘茶、加工茶、包装茶、品尝茶的茶体验中,寓教于旅、寓学于旅。蒲川茶文化研学涵盖了茶园观光、茶叶品鉴、茶山游览、茶特色建筑、茶事劳作、茶俗体验、茶艺观赏等内容。
1
隐身茶山栈道间
体验做一回茶农的快乐
头顶竹帽,身背竹篓,手采新茶,在清凉山采茶基地,体会生活最初的模样。研学者在专业采茶人员的指导下,在游览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同时,感受蒲川地域民俗和人文风情,在游玩中放松,在游玩中学习。
2
到老九区“茶花红”生产基地
做茶叶包装设计
“茶花红”是蒲川乡的一张靓丽名片,在绿茶飘香的青山之中脱颖而出,喝过一次就让人难以忘记。长长的桌面,摆好了笔墨纸张,手起笔落,研学者可以在这里设计一幅自己心目中的茶叶包装。
3
体验茶艺表演
茶艺表演亦是研学旅途中不可错过的一课。研学者通过观看茶艺表演的各个环节,如茶叶茶具的挑选、沏茶冲泡的注意要素、茶礼茶艺、谢茶收具等,学习茶艺如何从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。对茶文化的学习不仅提升了品饮的境界,更赋予茶灵性和美感,给研学者以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。
&
龙川江中水,清凉山上茶。来蒲川,把腾冲的春天,留在山间茶林,留在茶香里。
文 字:侯开旷
图 片:侯开旷、综合
责任编辑:周应庆
审 核:马忠华
tclywb@sina.com
投稿邮箱
采稿预约电话:0875——5139281